肥桃栽培历史悠久,距今已有1200多年,1583年(明代万历十一年)的《肥城县志》载:“果亦多品,惟桃最著名”。明清时代(1622年)被定为皇室贡品。1726年的《山东通志》载:“桃产肥城者最佳,临清次之,分销各处”。1815年(嘉庆二十年)的《肥城县志》中记载:“桃味美他境莫能及,唯吕店、风山、固留诸社出者最佳。”桃熟之前,差役纷纷到各地封园待收,收代十分低廉,致使桃树栽培大受挫伤。到1904年(光绪三十四年)清末最后一部《肥城乡土志》中这样记载:“惟桃最著名,近来东西洋诸国莫不知有肥桃者。”由此看来此时的肥城桃不仅驰名国内,而且已蜚声国外了。至宣统元年,山东劝业道肃(一种官方组织)为保护肥桃生产,曾立“保持佳种碑”于肥城南关火神庙旁。从此,封园之风大减,栽培渐盛,至一九三三年,全县已有四十八个村栽培肥桃,近八千二百余株,年产五十万斤左右。此后,由于战乱,桃树又遭严重破坏,至建国初期,桃树仅存二至五百余株,产量不足十万斤。
“天上蟠桃,人间肥桃”。肥城桃是我国的著名特产,因产于肥城而得名,又名佛桃、寿桃,因其果实肥大、外形美观、肉质细嫩、味美甘甜、营养丰富而闻名于世,被誉为“群桃之冠”,迄今已有1100多年栽培历史,为历代皇室贡品。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,肥城就被农业部命名为“中国佛桃之乡”,曾获国际博览会金奖,也是国家工商局注册的地理标志产品,荣获“中国地理标志名优产品奖”称号。肥城桃作为一个品系,通过近年来不断地引进、培育新的品种,已成为拥有红里、白里、晚桃、柳叶、大尖、香桃、酸桃等30多个成员的大家族,其中以白里品质为最佳,红里居多,成熟期为八月底九月初,成熟后呈米黄色。果重250—300克,最大900克,果肉中含可溶性固形物14%(最高可达24%)、糖量13.6~18.59%、果酸0.25~0.43%,每百克果肉中含维生素C10.22~10.44毫克,还含有多种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,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。常吃肥桃可健脾胃、增食欲、强筋骨、延年益寿。
到目前,肥城桃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,年产量达到20万吨,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多元,年利税2亿元,桃农人均年收入达到1.6万元。已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桃木工艺旅游商品城和AAA 级生态旅游风景区,已成功举办了15届桃花节、9届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、9届金秋品桃节,桃文化、桃木工艺和桃花旅游年总产值达到50亿元。初步形成了集特色基地、赏花品桃、加工销售、桃木工艺品开发、桃文化展示、桃源风情游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。1986年肥城市被农业部列为名优特产基地县,1990年注册了“仙乐牌”商品商标,1995年被国家确定为“中国佛桃之乡”,1999年、2001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国家名牌产品,1999年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之上的“大奖”,2000年被世界吉尼斯上海总部确定为世上最大的桃园,2001年在国家商标局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,2009年肥城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荣获山东省著名商标称号,2011年肥城市被命名为“中国桃文化之乡”、“中国桃木雕刻之乡”,2013年“肥城桃”先后入选“山东省十大地理标志商标”、“2013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”,2014年肥城桃地理标志肥城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,2015年肥城桃地理标志荣获“中国果品百强品牌”和“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”两项国家级荣誉,入选“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”目录,申报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,已经公示。保护肥城桃地理标志,爱护肥城桃品牌,做大做强肥城桃产业已成为肥城人民的共识。
“一年花不断,四季桃飘香”是肥城的一大特色景观。每逢桃子成熟,硕果累累,香飘万里,前来品桃、购桃者络绎不绝。目前,肥桃产业已成为集赏花、品桃、桃木加工、桃文化展示、桃园风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,肥城也因此被誉为“中国桃都,美好肥城”。